活動紀實:啟蒙與聆聽.認識世界上最美麗的樂器_曾珮瑜@惠樺音響
「聲音是一種天賦」,曾珮瑜老師(以下簡稱講者)習樂近三十年,謙稱非聲樂主修,從長期耕耘的音樂學領域出發,將人聲音樂(Vocal Music)放置在音樂發展的脈絡討論。
人聲為何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樂器?講者以天賦的賜予來形容,說明教堂中何以不是用樂器,而是用人的聲音榮耀與敬拜;下半場也設計了活動教大家認識自己的聲音,但天賦人各不相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唱歌」,單純作為欣賞者,如何聆聽?
講座中有從古希臘的音樂介紹起,淵源流長橫跨數世紀,最後以貝多芬與莫札特走到人生最終章的創作示範,講者也用自身曾經參與演出曲目的經驗,提點如何欣賞熱血沸騰的第九號交響曲與撲朔迷離的安魂曲。
人聲音樂的發展:從古希臘聽起
五世紀前幾乎沒有任何音樂保存的紀錄,雖然有音樂,但沒有可靠的載體可供紀錄及通過時間的考驗。目前唯一可以追溯的是古希臘時期,保留在石版上的〈賽基洛斯的墓誌銘〉這也是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音樂。
到了中世紀,此一時期的音樂發展,莊嚴、曲調變化不多,以宗教為主的教會音樂,不強調炫技、內容為拉丁文,形式是無伴奏的單音音樂(monophony)。旋律上,講者特別強調9世紀後始有複音音樂(polyphonic)的發展,兩個聲部以上的複音音樂稱奧干農(organum),宗教音樂早期先是口授傳唱、接著是修道院紀錄,再來才會有譜。
樂譜與音階:紐碼譜及聖約翰讚頌歌
關於「譜」,有兩位人物值得一提,其一是葛力果教皇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Ⅰ),另一是桂多(Guido d’Arezzo)。前者在位期間下令採集聖歌(素歌Plain Song),促使紐碼譜(neumes)產生;後者是四線譜的發明者,在音樂史上的貢獻絕對值得記下一筆。
Do、Re、Mi、Fa、Sol、La的唱名也來自桂多發現〈聖約翰讚頌歌〉首段每個樂句開頭的第一個音,剛好可以湊成一個向上爬的音階,也就是對應Ut、Re、Mi、Fa、Sol、La。
Ut queant laxīs 能夠寬廣自由地
resonāre fībrīs 如千絲萬縷般迴響歌頌
Mīra gestōrum 令人讚嘆之神蹟的
famulī tuōrum 是神僕們
Solve pollūtī 而洗刷骯髒的
labiī reātum 來自嘴唇之言語罪孽的,
Sancte Iōhannēs. 是聖約翰哪!
太過好聽不可外流?!
教堂音樂相對世俗音樂拘謹,關於中世紀的聖歌、經文歌,講者不諱言,有些音樂距離我們很遙遠,尤其若沒有對應的信仰,感到複雜冗長都是在所難免;但發展到後來,也有像阿雷格里的〈求主垂憐曲〉為例,這個曲子則是太過好聽到只允許在教廷秘傳,唱者被要求背譜演出以避免動人的音樂外流(雖然莫札特仍憑過人的天份,從聖西斯汀教堂聽寫流出)。
聖母悼歌也是屬於「好聽、不會睡著」的那種,耳朵會被旋律線牽著走,講者挑選的版本,演唱者中有著名的假聲男高音賈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
從此也延伸介紹時代的悲歌「閹人歌手」(Castrato)。若有興趣深入瞭解,上揚唱片有一系列的小百科,如《假聲男高音小百科》這是投入人力物力製作的CD及解說冊,資訊質量皆有專家篩選撰文,歡迎逕洽。
世界上最美麗的樂器
為何是用聲音榮耀上帝而不是任何其他樂器?影片中是講者的說法:
小試身手及認識自己的聲音
進到巴洛克時期,也是人聲音樂發展的高峰,講者陳述有些說法以聲樂進到古典、浪漫後就式微,的確人耳在經過交響曲的聲響洗禮後,耳朵的聆聽系統會改變,作曲家也會另覓路徑,「歌劇」就是此時值得一提的單元。
最後: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最後:《安魂曲》及《合唱》
無巧不巧,講座的最後播放的皆是作曲家走到人生盡頭時的創作,從影片中可以體會講者以真摯的情感推崇此生必聽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以及對於莫札特未能親自將《安魂曲》寫完的饋嘆。
花絮
惠樺音響_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321巷10弄5號
Tel : 02–8791–2023 Mobile : 0937–145–166
Web : www.oriolesoundaudio.com
Blog:https://medium.com/@orioletw
FB:https://www.facebook.com/orioleaudio
- 器材試聽全年無休,請先預約11:00~20:00 -